泉州府文庙里800多年前的碑石 讲述泉州庙学变迁

泉州府文庙《泉州教育史话》专题展示馆里,泉州前的泉州有一方碑刻记载宋代泉州庙学变迁,府文见证了南外宗正司司署正式移置泉州后,庙里庙学泉州庙学的多年地位随着皇室宗亲子弟的入驻而“水涨船高”,反映了泉州文庙及学宫成为宋元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过程中的碑石变迁作用和意义。
宋《泉州重建州学记》石碑拓片(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供图)
记载庙学变迁 文庙曾有200多方碑记
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负责人何振良介绍,所谓泉州州学,泉州前的泉州亦是府文指泉州府文庙庙学,即依孔庙而建学。庙里庙学自唐以后的多年封建社会,包括福建在内的碑石变迁各区域都有一定规模的官学,府有府学,讲述州有州学,泉州前的泉州县有县学。府文官学往往是庙里庙学与孔庙结合在一起的,各个地方设立孔庙的同时,大都在孔庙内或周边地区设置一定规模的教育机构,形成独特的庙学合一体制,泉州也不例外。
“泉州庙学由来已久,自宋朝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每一次的庙学变迁,都有立碑刻以记其事,流传下来了的历代石刻碑记多达200多方。”何振良说,然而随着岁月变迁,许多碑记原刻已毁佚,《泉州重建州学记》碑刻是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块碑石。
这方《泉州重建州学记》,原置于泉州州学(即今府文庙),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移徙泉州大开元寺准提禅寺内,为泉州市文管会收藏保管。20世纪90年代,泉州博物馆(筹)布置古代教育史展览,复回归府文庙。
据测量,《泉州重建州学记》碑石为黑页岩质地,拱顶,其现状长180厘米、宽93厘米、厚12厘米。石碑下部破损,左侧有缺,碑面尚完好,碑刻文字绝大部分笔迹清晰。碑记篆额分3行书写,碑刻正文分28行,字体正书,端庄秀丽。
南外宗正司入泉 促进庙学的发展
何振良介绍,该碑约刻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戊年三月,碑文为张读撰、李邴书,赵奇题额。碑文作者张读,宋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历任泉州通判、兴化知军事,他擅长文辞,闽中碑碣很多出自他之手;碑文字书者李邴,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曾任兵部侍郎、后拜尚书右丞、资政殿大学士,绍兴十六年卒于泉州;题额者赵奇,史料没有过多记载,只知道其官职为“左朝请郎提举福建路茶事常平等事兼市舶”。
碑文讲述了泉州州学的修建始末。据记载,绍兴六年(1136年),新太守刘子羽出知泉州后,前往州学探视,看到学宫建筑摇摇欲坠,他当场放话:“学校不修,太守之责!”几经筹划实施,终于在旧址上按左学右庙建制,增高旧基二尺余,扩大规制,使学宇完备。
何振良认为,庙学体制是古代重要的教育体制,宋绍兴三年(1133年),南外宗正司司署正式移置泉州,从此,南外宗正司成为管辖泉州、漳州赵宋宗室的衙门。“南外宗正司的迁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庙学的发展,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入庙学学习成为时尚,成为入衙做官的阶梯,南外宗正司的‘宗学’不可能不考虑这种情况,由此泉州庙学的地位也随着皇室宗亲子弟的入驻而水涨船高,这不仅维护了南宋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同时对于泉州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泉州晚报记者 张素萍 通讯员 何振良)
相关文章
- “智造强市承载了泉州的光荣与梦想”“产业链条、产业生态是最突出的优势”,在今日的招商大会上,市发改委按照市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建设“海丝名城2025-10-11
前8个月泉州市进出口超1600亿元 保税物流、加工贸易进出口实现“双增长”
泉州网9月10日讯融媒体记者刘文艳 范金林 通讯员胡林冀 黄忠族)记者从泉州海关获悉,据统计,今年1—8月,泉州市外贸进出口1672.3亿元,其中,出口1197.3亿元,进口475亿元,整2025-10-11- 近日,中交二航局安溪国道G358线项目顺利完成铁观音隧道交工验收及核验工作,隧道主体工程全面完成。据悉,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安溪国道G358线第Ⅴ标段项目主线全长5.228公里,全线设有桥梁大桥2座、隧2025-10-11
- 当前,泉州各地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省重点项目南安市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近期完成内部砌体结构施工,开始进行外立面施工。该项目包含南安图书城、人文自然遗产体验中心、青少年校外科学培训基地、文体教育培训2025-10-11
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刚刚,商务部将3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红星资本局9月25日消息,据商务部官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决定将亨廷顿·英格尔斯工2025-10-11- 继13日上午市防指召集相关部门会商后,13日晚,市防指再次召集相关部门会商,分析研判台风“杨柳”对我市的影响,进一步部署防御工作。市防指要求,要保持临战状态。台风趋近闽粤沿海,2025-10-11
最新评论